英國職場上好好地表達自己

Shan Yu
Feb 7, 2023

--

在英國工作一年多後的5個小轉變

辦公桌上的小植栽(原本從其他盆栽移植奄奄一息的它現在已經長超高!)

我是一位UI設計師,在英國一個叫做Milton Keynes(以下簡稱MK)的城市生活與工作。服務的公司是一家軟體接案公司,有機會接觸到各型各樣的外部客戶;公司小小的,我是裡面唯一的設計師,會直接對CEO、開發的工程師們,也會和外部客戶一起開會、舉辦Workshop。目前覺得工作起來因為是小團隊,加上主管也很努力照顧我們從國外搬過來同事的關係,所以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一起工作、一起聊生活、一起成長。

不知不覺在英國正式全職工作的日子也一年多快兩年了,不管在工作技能、溝通軟實力,或是心境上都有一點點的成長與改變,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這些前後對我來說很重要的轉變。

轉變一:問問題和發言變得更重要

- 有禮貌地提問和提議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回想起以前在臺灣求學和工作時常下意識會覺得反正意見大部分的時間不會被採納(小時候舉手老師說這裡也有問題?!長大後公司也常希望自己聽主管決策,安靜有效率執行就好),所以即使有自己覺得不錯的想法也不一定會提出來(可能是我自己的環境是這樣,並不是所有人)。

一開始在英國工作時,想說到了新環境要試著做做看調整。有想法時一開始會試著提了幾次,一開始只是抱著練習的想法,有沒有被接受都沒關係;但提了幾次後發現(也有時候被接受有時候沒有被採納),即使有時候想著算了沒什麼好說,主管反而會停下來問:「你可以分享你的想法嗎?」。(內心竊喜:這個練習居然有一點小成效!)

即使提問或意見並不是每次都被接受,但過程中和主管及同事討論要不要採用這個想法的過程,我覺得是很良性且有建設性的交流,不僅讓自己下次能更有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對於和自己不同角度的回饋更容易傾聽及接受。

當然表達過程中是需要有禮貌且不帶情緒,如此一來不僅能透過表達時,更訓練自己釐清想法,促進自己和團隊的溝通,也更懂得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的。

轉變二:更主動攬下Ownership

- 想到對方可能需要什麼時,提前發問有沒有需要?

以前在臺灣可能會覺得太積極主動攬下Ownership是不是在邀功,或是過度想出風頭;但在這邊發現我的英國主管及同事們都很有禮貌,即使他們可能會想要你做什麼,但看你可能在忙什麼,他們就不會主動開口。如果有注意到這樣的現象,可以提前問是不是有需要幫忙,可以更加速和主管及同事間的磨合。

有時候會覺得這件事不是我負責的,我就做自己被交代到的部分就好;即使過程中有想到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或其他有趣的想法,都可能因為考量到:「啊,時間可能不夠!」或「恩…主管應該不會接受吧!」等等的原因,而把這些想法壓抑了下來。

但在這裡發現,有的時候好的靈感真的是大家一來一往閒聊中不小心抓到一個從不同角度切入的想法小種子而漸漸成長茁壯而成的(這裡的人真的好喜歡just talk和open discussion!)。雖然講出來被拒絕一開始會有點難受,但其實多講幾次被拒絕也就習慣了;誰也不知道這個小種子會在誰那邊發跡,如果有天在另一個適合的時機點不小心成為了小芽也很讚!

轉變三:更不吝嗇任何一個小稱讚

- 覺得同事哪裡做得還不錯…?來,講出來。

在臺灣的時候,滿習慣收到的回饋常常是「怎麼做可以更好」,或是「誰誰誰比你做得更好」…。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下自己也不知不覺變得只會挑雞蛋的骨頭當作回饋還給對方,但其實要選好雞蛋也是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啊!

在英國工作很大的不同是,這邊的人常常把稱讚掛在嘴邊(雖然剛被稱讚時總覺得我哪有這麼好,心裡總是覺得很尷尬),但適應一陣子後,覺得這樣好的循環很好:我做得好有被看見,下次也會想要做得更好。

雖然都只有稱讚,也會容易有盲點,但每一件事情總有做得好跟不好的地方,我覺得兩個面向都讓對方知道,並用有禮貌的方式表達,是在團隊裡工作很舒服的方式。我想分享前陣子主管幫我們請了一個職涯教練(Career coach)的故事。

他叫John,和我們團隊裡的每個人預約每人一場的1–2–1 Session,目的是想個別了解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特質,並找到如何透過這個特質互相合作,讓團隊發揮最大效益的方式。

Session前,他讓我們每個人都做一個性向測驗;測驗後,我們每個人會拿到一個分析書,John也會在Session時跟我們每個人進行討論。

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John一直告訴我,這場Session不是想要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想要找到每個人個別的強項,並且「Celebrate your strength」!

我記得session進行時,我一直問John,所以我有這個特質,那我是不是可能也會因為這樣而遇到什麼問題,或是我怎麼樣才可以做什麼更好(對自己也是很執著於找到雞蛋裡的骨頭啊! 😬)。John跟我說,他覺得每個人都不是完全完美的,所以我們才需要團隊,當我們身為團隊的一員,知道自己的強項,並專注在上面讓這些強項更厲害,同時也懂其他夥伴的強項,加以鼓勵和利用,才是讓團隊一起進步的關鍵。

所以,不管看到同事或是自己有什麼做得不錯的地方…?來,講出來!

轉變四:試著多分享自己的文化和語言有趣的地方

- 分享越多,別人越有機會更了解你

覺得在到國外工作以前,一直對於自己國家的認同度不是很高(可能是從小長輩都教自己要謙虛(?)所以覺得關於自己的一切都沒什麼);但來這裡之後發現,其實同身為外國人的其他國家的人(例如義大利人、西班牙人等等),一起聊天時,他們一定會很積極提到自己的國家、文化,還有美食;一開始的我聽比較多,覺得聽起來都好棒。但後來漸漸看到很多這裡的人很喜歡吃中式餐點(常常聽到Chinese take-away是大家的最愛),我也漸漸覺得,真的,我們有好多好吃的,很棒的人格特質(來這邊工作一陣子就會覺得把工作交給臺灣人一定不會出錯),只是我們好少非常驕傲地分享。

我記得有次去義大利旅行,即便到了滿是觀光客的大城市,你看起來一臉也是外國人臉,他們還是會衝著你先講義大利文再說(反觀臺灣人在臺灣即便遇到會講中文的外國人,還是不自覺的很有禮貌地繼續講英文),我就在想,對哦你到別人的國家,本來就是要先尊重這裡的人的文化,以及說什麼語言。

帶著這個想法回到英國繼續工作,我開始在會聊天場合多介紹一點點自己文化有趣的地方(例如中秋節聊到我們有玉兔還有嫦娥,雖然他們超困惑為什麼我們要慶祝中秋節(英文是Moon festival,聽起來就是歌頌月亮的節日),但他們也接著說,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慶祝聖誕節,反正吃就對了,接著大家就哈哈大笑)。

以前總覺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我喜歡的東西人家不一定會感興趣吧等等,但慢慢嘗試後發現,其實多主動發表一點自己能感同身受的想法,真的可以讓自己和同事,還有和這裡的生活環境及文化更靠近(因為他們知道更多後,也會想問更多問題)。

轉變五:閒聊、瞎聊,什麼都能聊!

- 瑣碎故事延伸練習

以前在臺灣時,不是很擅長群組聊天的我,如果是一群不熟悉的新朋友就更不用說(有時候聽團體裡大家一人一句來回,偶爾聽一聽還會因為太抽離而想睡覺),這時候再加上非母語的挑戰(用英文聊天),想要講的話或是針對某個議題回饋的想法總是要再三想清楚自己的邏輯架構,確認自己的想法是有建設性的才敢發表。

在臺灣我們的打招呼方式,也總是習慣最簡單的模式:點頭微笑,早上見面頂多說個「嗨。」、「早安。」就簡短有效率地結束問候這個部分。但這邊不管是早上見面、會議開頭,甚至是去咖啡館買個咖啡遇到店員,一定都要來一段好長的對話:「How are you?」、「Yeah all good. You?」、「Same here. Hahaha」….總要這樣一來一往才會進到正式話題「What can I get for you?」(終於可以點咖啡了!)。有時候我都在想,大家都要這樣問候過一輪什麼時候才能進到重點?

但久了後,當然自己也很入境隨俗地習慣這樣問候一番,發現這樣也挺好的。像是有時候在會議開頭,本來大家可能都是準備要進行一場嚴肅的會議,但因為有前面這樣放鬆的談笑風生,甚至熟了一點大家會開始延伸對話,聊到昨天晚上吃了什麼、今天早上來上班前發生什麼有趣的事,不知不覺這樣隨意但routine的對話也會帶出一些同事間的小故事,讓大家更了解彼此。

接話也是可以小小練習的點,我記得我以前覺得在跟陌生人對話覺得尷尬時,常常進行瑣碎故事延伸的練習,例如對方分享了什麼生活瑣事,我不知道他幹嘛講這個或是不知道要怎麼做反應時,我就會抓住對方講的關鍵字,延伸分享自己一個相關的小故事。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讓話題延伸,也可以讓對方更了解你噢。

所以,讓我們一起練習瑣碎故事延伸,成為聊天冠軍!

相信看完前面幾點,你一定會有感覺,我的體悟與轉變大部分是跟「好好地表達自己」有關。我覺得在台灣的大家,大部分不缺乏好好聽別人在說什麼的能力;但要好好地表達自己,不僅說話有關,也和對自己的自信有很大的關係。

相信自己的想法有價值,並且用有禮貌且清楚的方式好好表達,是一件我覺得對自己很有幫助的事情(不只是工作上,跟家人、朋友也是)。不只如此,有時候把想法悶在心裡,也讓對方失去多了解一份想法的機會。

「好好地發表想法」對自己來說,更是透過交流獲得回饋,再把這個原本在內心萌芽的想法磨亮的好機會。祝大家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開開心心噢!

--

--

Shan Yu

Taiwanese Product Designer and Illustrator, based in the UK. Instagram | @sunshanillustration